現在美國不僅要拉攏歐洲盟友,還要集結亞洲盟友和所謂誌同道合的夥伴國,全面制約中國經濟、貿易、科技和金融影響力,甚至不惜違反世貿組織原則和全球化、市場化規則,要把中國排斥在國際大循環之外,從而壓縮中國在經貿和科技領域的發言權和影響力,重構產業鏈。美國的印太戰略已經步步逼近,軍事和安全上有澳英美軍事同盟、四方安全對話機制,經濟上有歐美貿易和技術合作機制、正在構建印太數字化聯盟、還想分化東南亞國家,軍事和經貿上的包圍圈在形成之中,最終目標一是把中國的外資企業吸引到本土或者國外,在中國以外█重構產業鏈,壓縮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,通過技術出口限制和對特定中國企業的定點打擊,來削弱中國制造業上的優勢和科技領先水平。
與此同時,美國正在“師華長技以制華”,通過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共服務建設,來提高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和就業率,強化與中國以外的市場的聯系。毫無疑問,中國將面臨較為嚴峻的挑戰,無論是科技企業還是制造業,甚至是新疆棉、太陽能等產品,都會受到美國及其盟國的打壓和限制。當然,中國經濟也是有足夠的韌性,不僅國內市場大,消費能力強,最主要的是人心齊,所以也就能解除美西方對抗中國的千鈞壓力。現在中國在經貿、科技和市場上所遭受的壓力,與抗美援朝戰爭的形勢頗為相似,但國慶期間上映的電影《長津湖》,給中國人不少的啟迪。中國的土豆加步槍,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美軍,那麽現在中國一樣無需悲觀,堅持戰鬥,善於智鬥,在經貿和科技領域一樣能勝出,並且建立更加公平的貿易機制和市場機制。